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已于2023年3月5日、3月4日在京召開。畜牧行業的代表們積極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那今年的兩會,代表們又提了哪些建議呢?下面跟我們,一起了解下:
①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用技術創新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豬糧安天下。穩定生豬生產,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穩定物價、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球出欄量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創始人,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帶來了一份關于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建議。
秦英林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技術元點發力,實現業務底層突破,具體在加強科技驅動、堅持自主育種、加大豬病研究力度、堅持綠色發展等方面入手。
“養豬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疫病,可以說在疫病和自然經濟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它最終的結果是周期的峰值會更高,周期的震蕩幅度會更強,提升了幅度,加劇了震蕩。”秦英林介紹,2022年是生豬養殖行業的周期低谷,疊加飼料原糧價格居高不下,降本增效成為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與此同時,對標全球養豬技術先進國家丹麥等,我國養豬生產成績還有差距,國內養豬產業發展空間很大。
據此,秦英林建議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推進智能化養豬;堅持自主育種,助推種業高質量發展;加大豬病研究力度,加快推進疫病凈化;實施種養循環,打開綠色發展新路徑等,持續推進我國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秦英林表示,中國生豬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從管理和技術底層突破,用技術創新大幅提升現有資源生產轉化效率,提升肉蛋奶等的數量和質量。
②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管理制度,金融機構研發支持農業領域的長周期專項金融產品
2023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完成了“支持飼料節糧及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的提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出臺糧食安全保障法”,進一步體現了國家對守好“三農”基本盤、筑牢糧食安全底線的高度重視。
飼料是糧食消費的最大主力,2021年飼料用糧占比48%,達到口糧消費的1.5倍,且每年增速達7%,因此需要高度重視飼料節糧工作。
當前,飼料節糧還存在一些障礙問題。劉永好表示:“飼料糧轉化鏈條上,還存在一系列技術‘卡脖子’問題,比如育種基因編輯技術、飼料發酵合成生物學技術等;飼料科技聯合攻關及創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術及推廣、數字化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此外,民營飼料企業的進口原料配額政策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因此劉永好建議,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飼料節糧科技創新聯合行動。
其中包括,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龍頭企業牽頭,聯合“政產學研金”,建立創新聯合體,探索新型的飼料節糧創新模式。在節糧總目標牽引下,從育種卡脖子技術攻關、飼料配方及加工、精細化智能養殖管理等三方面入手,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系統性、全產業鏈通盤設計技術攻關項目或重點研發項目,加大對企業飼料節糧行動的扶持。特別針對在育種卡脖子技術、飼料配方替代、養殖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和節糧見成效的,加大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
劉永好還建議:“優化原料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從原料端保障飼料用糧安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議優化進口玉米、小麥配額管理制度,鼓勵民營企業直接進口飼料用原料,增加進口玉米、小麥配額規模,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和運作效率;建議加大融資服務,國家相關金融機構提供原料貿易方面貸款優惠支持,降低企業資金流通壓力。
此外,在《關于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實施中發揮企業作用的提案》中,劉永好提到,針對農業產業周期性強的特點,鼓勵金融機構深入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溝通,從企業面對產業周期的實際金融需求出發,創新金融工具對于企業的支持方式,研發支持農業領域的長周期專項金融產品,幫助農業企業對抗產業周期性波動,“熨平”產業周期,提高企業對農產業進行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的信心和積極性。
“比方說養豬,四年左右會有一次周期波動,往往在賺錢的時候,金融機構認為這個項目不錯,給一些支持,虧損的時候覺得這個企業風險大,規避風險。這是普遍簡單的看法。”劉永好表示,“根據我們的調研,生豬產業做得好的企業平均下來還是賺錢的,如果平均不賺錢,最后這個行業就消失了,就沒人干了。所以站在周期的角度,希望金融機構設計一個4年或者5年這樣長周期產品,在低谷豬價虧損時支持企業,在豬價高漲賺錢的時候當然也支持,這樣整個周期下來,對金融機構來說,總體上收益是平衡的。所以說,金融機構針對養豬業,養禽業,大豆種植業,玉米種植業等,設立一個長周期、專項金融產品,是產業特征決定。”
③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消除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當務之急
排放量大、種養脫節、資源化利用水平低、污染嚴重,給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嚴峻挑戰,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已迫在眉睫。
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的科技水平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難以支撐當前畜禽養殖業及關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種養結合、變廢為寶、消除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當務之急。
趙皖平介紹,我國養殖業在源頭減控提質、糞污處理過程綜合控制、農業種養一體化生態利用等環節都遇到了瓶頸問題,處理質量、處理效率和運營成本相互制約,根源在于缺乏技術創新體系、技術體系和支撐體系。
養殖廢棄物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載體,糞便污水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如果直接使用會污染土地資源,若直接排放將會對水體和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導致水質惡化、蚊滋生、病菌泛濫及誘發疾病,嚴重影響生活環境質量,危害人體身心健康,導致人畜患病。
養殖業環保實戰型專家、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董部根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畜禽糞污年產量約30.5億噸,畜禽直接排泄的糞便約14.4億噸,養殖過程產生的污水量約16.1億噸。
董部根舉例說,養殖業廢棄物產生量非常巨大,“一頭豬產生的污染量相當于10個人的產生量”。有統計數據顯示,包括散養戶在內,我國總共有5000萬個養豬場,而年出欄量5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只有26萬家,占0.5%。
養殖業污染負荷已超過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負荷的總和,成為我國重要污染源之一。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數據也表明,我國農業源氨排放量在每年540萬噸左右,占整個氨排放的90%以上,其中畜禽源占農業源排放量的50%左右。監測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占到農業面源污染的93.75%,占到全國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46.67%。
董部根介紹,目前我國規模化養殖場污水達標率不到30%;70%以上中小型養殖場(養殖戶)沒有實現糞污達標處理、病死動物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在南方地區,規模化養殖場和種植業嚴重錯位,養殖場廢棄物無法有效消納;南方地區,無足夠土地消納污水。北方地區雖然很多地方有大量土地消納污水。但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和厭氧(沼液)發酵在冬季很難啟動,其中80%沼氣工程無法在冬季運行。
趙皖平建議,設立“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研究”國家重大研發專項,組織全國力量協同攻關,以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為主,開展飼料原料碳氮結構功能特征及源頭減控、養殖過程有害氣體排放與減控、畜禽糞污高效能源化利用等系統創新研究。
同時,創新畜禽養殖場設計與節能環保設施、非常規飼料原料提質利用與新型飼料研發、畜禽飼用抗生素替代等。基于我國區域差異性,創建特定區域治理模式示范區,集成示范并推廣種養一體化、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技術模式。
趙皖平還建議,建立和完善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行政監督及畜牧業、種植業、生態環境等各部門聯動機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獎補。整合環境治理和農業生產等涉農資金,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等項目資金,推進中小養殖場(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由全國人大組織起草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促進法,并執行巡視制度,完善法規和政策支持體系。
請多多關注我們,獲得更多養豬業相關資訊!聲明:該文章內容來源于央廣網、第一財經等媒體綜合,只為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聯系我們刪除,謝謝。